首页
搜索
历史搜索
搜索发现

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

2025-07-07 17:46:08| 来源:聚英电子| | 0

人体感应传感器(又称人体移动传感器或存在检测传感器)的核心原理是探测人体散发的特定信号(如红外热辐射、运动微波反射等),其工作原理因技术路线不同而有所差异。

一、被动红外传感器(PIR)——最常用

工作原理

1.  热释电效应:

人体体温(36~37℃)持续辐射波长8~14μm的红外线 →  传感器内的热释电材料(如锆钛酸铅)吸收热量 产生电荷变化 →  转换为电信号。

2.  菲涅尔透镜聚焦:

透镜将探测区域分割成明暗交替的扇形区,人体移动导致红外辐射在区域间变化 →  触发信号波动。

核心特点

优势:功耗低(待机<0.1W)、成本低、无辐射

局限:

-  只对移动热源敏感(静止人体可能漏检)

-  易受热气流干扰(空调、暖气)

-  探测距离短(通常<10)

典型应用:走廊灯自动开关、安防报警器

二、微波传感器(雷达/RF)

工作原理

1.  多普勒效应:

传感器发射高频微波(5.8GHz/10.525GHz) → 人体移动反射微波 反射波频率发生偏移(\(f_{\text{}} =  f_{\text{}} -  f_{\text{}}}\))→ 检测频率差判断运动。

2.  穿透探测:

微波可穿透塑料、木板等非金属材料,实现隔墙检测(限薄墙体)

核心特点

优势:

-  可检测微动(如呼吸翻书)

-  抗热源干扰

-  探测距离远(可达20)

局限:

-  功耗较高(持续发射微波)

-  金属物体易误触发

-  成本>PIR 3~5

典型应用:卫生间自动冲水、保险柜防入侵

三、毫米波雷达传感器(高阶版)

工作原理

1.  调频连续波(FMCW)

发射60~77GHz毫米波(波长1~5mm)→  通过回波相位差+频率差计算:

-  距离: \(R = \frac{c \cdot \Delta t}{2}\)  (c=光速)

-  速度: \(v = \frac{f_d \cdot \lambda}{2}\)  (\(f_d\)=多普勒频移)

-  角度:多天线阵列波束成形

2.  生物特征识别:

通过胸腔起伏的毫米级位移检测呼吸、心跳(医疗级精度)

核心特点

优势:

-  可静态存在检测

-  3D空间定位精度±5cm

-  抗光/热干扰极强

局限:

-  成本极高(>$50/)

-  算法复杂需AI加持

典型应用:养老院跌倒监测、车载活体检测

四、多技术融合方案(应对复杂场景)

1.  PIR+微波双鉴传感器

-  逻辑设计:

```mermaid

graph  LR

A[微波检测移动] --B{信号持续>2?}

B  -->|Yes| C[PIR确认热源]

C  -->|匹配人体| D[触发输出]

B  -->|No| E[判定为干扰]

```

-  误报率下降90%(如宠物跳过不触发)

2.  毫米波+AI视觉融合

-  毫米波定位人体 摄像头聚焦识别

-  应用:商场客流统计系统

关键技术参数对比


参数

PIR

微波

毫米波雷达

探测距离

3~10米

5~20米

0.1~30米

静态检测

❌ 不支持

△ 微动可检

✅ 支持

穿透能力

❌ 无

✅ 非金属材料

✅ 衣物/毛毯

功耗

★★★★☆ (极低)

★★★☆☆ (中等)

★★☆☆☆ (高)

成本

$0.5~2

$2~10

$20~100


选型指南

-  家庭照明控制 PIR(低成本够用)

-  银行金库监控 微波+PIR双鉴(防误报)

-  养老院看护 毫米波雷达(检测跌倒呼吸)

-  智慧农业驱鸟 微波(大范围探测)

💡 防干扰技巧:

-  PIR传感器避开空调/暖气出风口

-  微波传感器远离旋转风扇

-  毫米波雷达避免金属反射环境

前沿趋势:AI赋能人体感知

1.  行为模式学习:

-  通过历史数据区分行走/跑步/跌倒(毫米波+边缘计算)

2.  多目标追踪:

-  同时监控10+人位置轨迹(60GHz相位阵列天线)

3.  非接触健康监测:

-  毫米波雷达检测心率变异(HRV)(误差<3%)

人体感应传感器正从移动探测生命体征感知”  进化,成为智能家居、医疗监护、工业安全的底层核心技术。

 



联系销售
销售王经理微信 销售王经理
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
服务热线
400-6688-400